Mr镜里花难折
绵阳科技城新区发展的最大遗憾,是错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基建协同爆发期。前些年成渝两地疯狂“织网”——重庆忙着贯通两江隧道群,成都猛推天府国际机场配套,可科技城新区还在为“科技城”定位精细打磨规划;等终于要大干快上,外部基建协同潮已进入“补短板”的平缓期。这直接让新区建设速度,既追不上成都高新区早年“拓荒式”的路网密度,和重庆高新区依托主城基建“借势起飞”的节奏比,更是差了一大截。
看交通就戳心:说好的绵遂内铁路,遂宁段都快收尾,绵阳境内新区段还在“等批复”;科技城大道二期,车流量早饱和了,跨涪江的加密通道却还在“图纸博弈”。更别提地铁——成都高新区地铁网都能“织毛衣”,科技城新区至今靠几条公交快线撑场面,哪像成渝副中心重点打造的“创新极核”该有的基建架势?有人说中关村绵阳园、创新中心看着热闹,但新区定位是“成渝科创第三极”,得是全域贯通的产业生态,不是孤立的“科创橱窗”。
这几年不光新区内部交通滞后,成德绵城际快速通道加密也慢半拍。一边是老城区临园路早晚高峰“堵成停车场”,一边是新区大片科创载体等企业入驻,偏偏没在成渝基建协同最猛时,把科技城的“血管”彻底打通。哪天绵遂内铁路串起新区、跨江隧道成网,让科创人才、产业物流能像成都高新区一样“秒流动”,科技城新区才算真正扛起“成渝科创支点”的旗,否则错过这波基建红利,想追赶成渝主轴的科创新区,只会越来越难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