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55元门票,8000人上限,周一闭园,绵阳熊猫基地用“少”换“精”。
限流、无围栏、四点停运观光车,这些动作看似反商业,实则把客流从“打卡”拉回“观察”。
票价低,门槛却在心里:愿意步行、肯预约、尊重大熊猫的人,才被放行。
成都基地靠规模吸金,绵阳基地用减法做品牌。
日接待量十分之一,收入未必低——复购、口碑、科研合作、文创溢价,都在长线上补位。
生态友好不是口号,是把铁丝网拆掉,把动物福利写进运营表。
游客花钱买的不只是入园券,而是一张“我愿意安静看熊猫”的声明。
当多数景区还在拼人数时,绵阳给出另一种算法:体验密度客流密度。
问题是,这套模式能否复制到更多野生动物场所?
如果家门口的动物园也限流提价,你会支持还是转身离开?举报